極端天氣
歷史上重大的極端天氣事件有哪些?
知名例子包括:
- 颱風「溫黛」(1962年):觸發10號信號,造成傷亡和基礎設施破壞。
- 2008年暴雨事件:黑色警告後嚴重水浸,推動預警系統升級。
- 酷熱天氣紀錄:2019年溫度創新高,天文台發布多次警告提升公眾意識。
這些事件強調警告系統的重要性。
極端天氣對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?
可能的影響包括:
- 健康風險:酷熱引起中暑或心臟問題,寒冷導致凍傷;暴雨可能引發水浸相關疾病。
- 交通中斷:颱風造成航班取消,道路封閉,公交系統延誤。
- 設施破壞:電力中斷、通訊失效,或建築受損影響居住安全。
- 經濟損失:商家停業,農業遭受破壞。
公眾應提前預防減少衝擊。
天文台在極端天氣事件中的角色是什麼?
香港天文台擔任核心監測與預警機構,其角色包括:
- 數據分析:使用衛星、雷達及氣象站收集即時資料,預測發展趨勢。
- 風險評估:基於科學標準(如風速、降雨量閾值)決定警告級別。
- 公眾溝通:發布清晰指引,協調政府部門(如警務處)執行應變計畫。
- 持續更新:在事件期間調整警告,提供後續評估報告。
天文台發布哪些類型的極端天氣警告?
香港天文台主要發布以下幾類警告:
- 颱風警告信號:分為1、3、8、9、10號,表示風力強度及威脅等級。
- 暴雨警告信號:分為黃色(警示)、紅色(嚴重)和黑色(極端),每級對應降雨強度(如每小時超過70毫米觸發黑色)。
- 酷熱及寒冷警告:針對高溫超過33°C或低溫異常引發的健康風險。
- 雷暴及強風警告:用於突發事件,提供即時避險建議。
什麼是極端天氣警告?
極端天氣警告是由天文台(如香港天文台)針對嚴重天氣現象發出的警報,目的是通知公眾採取防範措施。這類警告涵蓋颱風、暴雨、酷熱等事件,當氣象條件可能威脅生命安全或財產時,天文台會基於科學數據(如風力、降雨量)發布不同級別的信號。公眾應透過官方渠道實時接收訊息,並遵循安全指引。
員工在極端天氣下是否有權申請特別假期?
根據勞工法例,員工在極端天氣下通常無權自動獲得特別假期,但可協商安排:
- 現行法規:香港未有法定「天氣假」,建議以年假或無薪假處理
- 安全優先:若工作環境不安全,員工可拒絕返工而不受處分
- 雇主責任:應提供靈活假期選項,並確保符合《僱傭條例》中福利規定